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
1、诸葛亮在隆中蛰伏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机会,但他不为了名利而选择孙权或曹操,只等待他心中最理想的搭档出现。
2、如果他愿意出山,刘表和孙吴是最方便的选择。
3、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4、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诸葛亮在隆中诗不急于出山,蛰伏而静待天时,是为了为自己找一个能让他实现理想的主公,而不急于一试身手,更不贪恋名位爵禄。
5、如果说自古以来的埋头苦干的例子,最应该表扬的当属愚公了。愚公移山的事迹是妇孺皆知的。家门口两座大山,愚公就想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把两座山移走。不管谁来劝说,仍然矢志不渝。整日里埋头苦干,最终靠自己坚强的毅力,感动了玉皇大帝,下令手下人帮着愚公把山移走了。
6、司马迁少年刻苦读书,后来遭受宫刑,依然埋头苦干,终究写成《史记》;邓稼先隐姓埋名几十年,为国家的核试验做出很大贡献;梵高最初的画作虽然不被人赏识,但他坚持努力埋头苦干,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7、节约用水
8、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9、赵匡胤教女俭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10、答案是:愚公。愚公因为太行山王屋山挡住出行绕道,在年纪快九十高龄时仍一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而召集全家搬山,并让子子孙孙接力下去,精神实在可嘉!
11、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12、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13、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14、焦裕禄书记是受人尊敬的基层干部,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记录焦裕禄事迹的电影,他的事迹太感人了,废寝忘食,中正不阿,任恼任怨,真正做到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是值得现在领导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15、张养浩本都辞官,陕西大旱,重返做官赈灾救民,后来积劳成疾死于任上。
16、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也十分俭朴,并把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俭示康》便是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认识所作。在文中,他自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并教育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康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受后世称赞。
17、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18、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中国人从古以来就是勤劳苦干的人民。在旧中国由于劳动工具不现代,人们都是用笨重的劳动工具劳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不断创作,使劳动工具逐步实现现代化,劳动工具改善了但我国的劳动人民应劳而苦干,奋在劳动一线,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20、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21、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好处。
22、当他做了刘备的丞相时,生活依旧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了刘备的统一大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诸葛亮虽然聪明盖世,但他的聪明却从没用在自己谋取私利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3、释迦牟尼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
24、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25、做了丞相之后,诸葛亮生活简朴,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没有不正当的欲望。
26、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7、放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耍,看见几个哥哥手上各拿一瓶水喝了一半瓶子还有没喝完,他们就到处洒满一地,你追我赶,开心的不得了,于是我上前去对哥哥你们不要浪费水,要节约用水,可以洒旁边的花草树木,也可以等口渴了再喝水,这样才不会浪费水,我想对大家说,不管自己有多少钱,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
28、蜀国建立之后,“益州疲惫”,北伐中原更需要节俭从事。于是诸葛亮把名利置之度外,只留必要的生活之资,额外的物质财富一概不要。
29、勤俭节约小故事:
30、科研人员干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出名,只有爱国他们干什么都是奉献。
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
31、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32、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3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34、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35、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
36、王进喜埋头苦干,钱学森不图金钱名利,邓稼先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青春,工人、农民、解放军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7、愚公移山,愚公带领子孙挖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在盐碱地里创造了绿色奇迹。杨善洲,带领群众苦干实干致富奔小康。
38、刘备及后主刘禅给予他很多赏赐,诸葛亮自称“禄赐百亿”(《答李严书》),但他提倡“将不可吝”,说:“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他所得的绝大部分财物都用于赏赐有功将士,直接间接化作北伐的开支了(《诸葛亮集·将苑》)。
39、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今天,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历程,但戒奢以俭的道理并未过时。我们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风尚继续引领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40、愚公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愚公门口有太行,王屋两座山,挡住他们出门的路。愚公就率领孩子们要把山挖了移走。他说自己移不走,但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终究会把山移走。
41、鼎足之势又霸占荆州建安16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数张五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以努十句,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2、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务必是国货务必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43、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44、从前,一个叫吴成的农民,相传他临终前,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45、司马迁被宫刑以后埋头苦干写史书。
46、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47、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48、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9、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50、王进喜在困难面前,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
51、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52、女婿回来后,对岳父的俭朴之风与仁爱之心大为感动,便将此诗作为家训,于书房悬挂。
53、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54、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55、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5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7、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
58、临终时,他给刘禅的遗表中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家产,没有一点私心。总之,他是一个精神高尚不注重物质的人。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59、淡泊明志
60、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
61、在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中的“持躬”章节里,也阐明了“俭”与“侈”对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跟从。
62、吃完饭后,他还题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6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了不乱花一文钱,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6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