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是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3、翻译: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4、第四段写,简单地一笔带过。
5、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6、二.文章内容。
7、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9、余始循以入(开始)
10、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11、翻译:天边的云现成一条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红光,摇荡地托着。
12、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1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5、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16、文章记叙了作者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7、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8、唐浮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1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20、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21、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22、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23、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4、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25、翻译:那些僻远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
2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7、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8、《登泰山记》开篇描写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汇聚处的句子“阳谷皆人汶,阴古皆人济”。
29、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0、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31、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32、第三段写,是全文中心,写得较细致。
33、《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通过描写路途中的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描写得更加真实形象。
34、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3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6、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7、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38、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9、翻译: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40、重点句子及翻译:
41、五、特殊句式
42、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
43、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44、姚鼐,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也叫“惜抱先生”,桐城派集大成者。
45、【主旨】
46、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7、或曰,此东海也。
48、第二部分(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部分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
49、【核心内容】
50、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51、(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5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53、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54、翻译:亭子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5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56、一.文学常识。
57、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58、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59、翻译: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60、登泰山记
61、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62、作者:姚鼐。
63、四、古今异义词
6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65、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6、【常识】
67、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68、翻译: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69、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描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70、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71、一、通假字
72、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73、《登泰山记》1.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74、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75、三、词类活用
76、二、多义词
77、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78、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79、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80、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81、第二段写,重点地记和到山顶后所见景色,开头点明时节,可以使所记的景色更显清晰。
82、翻译: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83、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84、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
85、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86、第五段综述,词句极为,尾句“雪与人膝齐”,又回应开头,收束全文。
87、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88、《登泰山记》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先简括地总写,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
89、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90、《登泰山记》知识点
9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92、翻译: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石刻上的字都已磨灭或缺失。
93、翻译: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府,汶水、徂徕山像一幅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9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95、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9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97、本文渲染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是为了衬托登山观日出的游兴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