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被贬到黄州来,怎么可以不辞而别呢?为免得自己受到牵连,县官连夜坐着轿子跑到苏轼家里去看,结果发现他正在睡觉打鼾。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4、词作意译:几番喝醉又醒来,回家时已是三更。门童鼾声像打雷一样,我怎么敲门他都不答应。所以我只能拄着拐杖,听听江边的潮水
5、“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精神上的重创,他本是北宋文坛上的天之骄子,突然受到这样的打击,让他后来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五岁,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后,就萌生了归隐之心。
6、另外,县官的这种做法,也从侧面证实了苏东坡《临江仙》中下片“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说法。他被贬谪到黄州去当官,说是当官,结果到底还是一个“不自由”的罪人!
7、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登高》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念奴娇·赤壁怀古》
10、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适合思考,此时的江上也平静无波纹,就让我借一叶扁舟,漂泊江海,度过我的后半生吧。
1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2、一、《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13、而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人到中年,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令他得到了举国的追捧,但是无法让他在政治上如鱼得水。所以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远离政治的漩涡,泛舟四海,做一个江湖闲人。
1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5、庄子说:那是天地交托给你的,你身体不是你的,你的性命不是你的,就连你的子孙后代,都是老天借着你的形体蜕变出来的生机。换句话说,一个人只不过是天地制造的一架机器,命运并不由自己掌握。
16、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17、《旅夜书怀》——唐代:杜甫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9、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写了一首诗《安定城楼》,他在诗中感叹像汉朝的贾谊、王粲曾经都是少年有为,志向远大的人。可是,他们都是空有理想最后不能实现。
20、舜帝问庄子:道这种东西,我可以拥有它吗?庄子回答说:就连你的身体都不是你自己的,你还想要道呢!舜帝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啊?
21、但是如果到了午休的时间,或者是傍晚。没有马车的声音,也没有人声或者别的噪音,你就能听到蝉叫。鸟鸣声也是这样,“空山”中听到鸟鸣,更会觉得山中幽静。
2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3、后来,地方官知道以后,以为他弃官逃跑了,急忙乘着轿子去他家看,结果发现他还没有睡醒。从此,这一首词就出了名。
2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5、《枫桥夜泊》
26、忽然就想到《庄子·知北游》中说:你的身体并非你所有,那是天地赐予你的东西。既然命运不由自己来作主,那么我们何苦还要为了生计而冥思苦想,劳碌奔命呢?
27、苏轼这一首词通过对书童“鼾声”和江水声音的描写,来突出夜半时刻的清静。是在“闹”中写“静”的技法,也是本词的一个亮点。
28、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0、出自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31、苏轼这一首《临江仙》,下半阙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儒道合流的归隐思想。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无法在政治上取得进展,就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太辛苦了。
32、《江宿》
33、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3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5、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36、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临皋,在黄州城东南开荒种田,又修了一座“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布衣芒鞋,出入阡陌,过起潇洒放浪的生活。
37、苏轼《临江仙》中,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哲学问题。在《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关于舜帝和庄子的对话,就与之有关。
38、这首词,就写于他谪居黄州的这一段时间。当时他的词作在社会上非常有名,其“走红”的程度,通过这一首《临江仙》的传播过程,就可以窥见一斑。
39、英国学者理查德著《自私的基因》说,我们每一个人,也不过是身体里那一堆基因的奴隶。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吗?如果不能,那么我们为了生计而冥思苦想,殚精竭虑又是何苦呢?
4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1、《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2、明代:汤显祖
43、《暮江吟》——唐代:白居易
44、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45、《送元评事归山居》
46、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47、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8、而自己则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老是想着等年纪大了,头发白了才退隐江湖。在退休之前,先把这朝堂上的歪风邪气给扭转过来。但是自己总是遭到别人的猜忌,不被理解。
4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0、《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5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52、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53、苏轼被现代人称为“全才型的大文豪”,他一生中填词三千四百余首,中年以后的词作,有相当一大部分都饱含哲理。他“走红”不是后代口碑积累的结果,其实是他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广泛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5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5、他说他将乘船去“江海寄余生”,作完了词,苏轼就扔下衣冠,独自驾船,一路唱着歌儿逃跑了。县官徐某听说了这件事,大叫不好,因为这个时候苏轼还是戴罪之身。
5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58、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
59、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60、《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61、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
62、虽然人们平时总是不断地用文章和诗歌来激励自己奋进,但是许多时候,的确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尤其是当一个人孤独落寞的时候,这种宿命论的思想就会涌上心头。
63、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遥羡书窗下,千峰出翠微。
6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5、某一日,他在东坡雪堂中喝高了,半夜才回到家中。结果敲门无人回应,门童已经鼾声如雷。于是他只得到长江边吹吹江风、听听潮声,思考人生,然后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66、北宋叶梦得著《避暑录话》中提到:元丰五年的某一天晚上,苏东坡和几位朋友在江上饮酒时,看到江水宽广,夜风夹着雨露飘荡在水面上,于是有感而发,填了这一首《临江仙》。
67、译文:放眼四望,天空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等到明天清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必将满城繁花盛开。
68、雨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9、二、“长恨此生非我有”
70、忆家望云路,东去独依依。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
71、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72、《满江红(吴江秋夜)》
73、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7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旅夜书怀》
75、词作意译:几番喝醉又醒来,回家时已是三更。门童鼾声像打雷一样,我怎么敲门他都不答应。所以我只能拄着拐杖,听听江边的潮水声。
76、南梁诗人王籍作《入若耶溪》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如果是在夏日的白昼,你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走,是听不到蝉叫声的。
77、不过,很多人仍然选择相信这个说法。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词很红,每一次只要作品出来,总能第一时间传遍全城。
78、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杜甫《秋兴八首》
7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苏轼
80、《庄子》中提到的一个哲学问题,即:人,不是命运的主人。当一个人无法完全把握自己命运的走向时,他可以选择随波逐流,听之任之;也可以选择不坠青云之志,奋起与命运抗争。
81、当初苏轼因为“乌台诗案”涉及到“不臣之罪”,可能被判处死刑,结果太后和皇帝爱惜人才,在看到他写的绝命诗后,找机会赦免了他,再把他贬到黄州。
82、唐代:张继
83、唐代:钱起
84、苏轼想必也有同感。他是一个天才文学家,可他并非是一位精明的政客,怎么玩儿得过他的朝堂上那些政敌们呢?于是他什么也不想多说,只说自己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85、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86、《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87、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88、按理说,苏轼站在江边作了一首词,当时听众应该只有江水和水里的鱼虾,是谁把风声告诉给县官的呢?这个典故恐怕是有一些夸张的嫌疑。
89、宋代:汪元量
90、吹铁笛,鸣金鼓。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