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夜喜雨》
2、(唐)崔护
3、江南春唐代:杜牧
4、《春思》
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6、《绝句》
7、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春远》
9、《春游湖》
1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卜算子·咏梅》
12、《春日》
13、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14、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15、《早春》
16、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7、(宋)仲殊
18、(唐)周朴
1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0、文/宋·真德秀
2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2、桃柳赞春美。
2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4、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院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25、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26、日长雄鸟雀,
2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8、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1、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32、《江南春绝句》
3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4、鸟鸣涧唐代:王维
35、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6、能不忆江南?
37、唐·白居易
38、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39、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0、《天净沙·春》
4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2、3、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4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5、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6、《初春小雨》
47、《春雪》
48、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49、唐代储嗣宗
50、最是一年春好处!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精选,你最喜欢哪一首
5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4、咏柳贺知章
55、《春晓》
56、《桃花》
57、宋·徐俯
58、春天的古诗,例如:
59、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60、【唐】白居易
61、(唐)杜甫
62、许你一场春暖花开,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精选,哪一首让你心醉!
6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64、(元)白朴
65、鸟鸣涧(王维)
66、(中国农林科技网)
67、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68、春雪唐代:韩愈
69、春风抚面颊,
70、(唐)杜甫
71、(唐)杜牧
72、(唐)白居易
7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4、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76、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77、《赏春》
78、译文: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79、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80、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1、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82、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83、唐·韩愈
84、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8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6、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87、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
88、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9、《丽春》
90、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91、文转载说明(如需转载本网站文内容:1.须保持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中部分片来源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农林科技网)
92、春远独柴荆。
93、的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94、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9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9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8、一曲凉州花尽放,不须先作报春诗。
99、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00、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101、唐·杜牧
102、《城东早春》
10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04、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105、《忆江南》
106、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107、唐代·韩愈
108、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09、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1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1、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11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1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14、(唐)韩愈
115、4、庭槐影碎被风揉。——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116、日出江花红胜火,
117、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118、《减字木兰花》
119、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120、本惊时不住,还恐老相催。
1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22、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23、春意增几许。
124、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125、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126、(宋)苏轼
127、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128、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129、菲菲红素轻。
130、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3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32、2、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杜甫《春运》
133、《柳梢青·吴中》
134、《惠崇春江晚景》
135、(唐)李白
136、春来江水绿如蓝。
137、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138、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139、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140、肃肃花絮晚,
141、介绍两首吟咏春天的古诗文供参考:
142、(唐)杨巨源
143、《江畔独步寻花》
14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45、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14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47、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48、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4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0、《钱塘湖春行》
15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52、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153、室内吟春诗,
15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15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5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57、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158、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15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1、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
162、唐代刘长卿
163、春日朱熹
164、《晚春》
165、唐·孟浩然
166、有朱淑真《赏春》、杜甫《丽春》、韩愈《春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作表性的诗句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
167、(宋)陆游
168、《临安春雨初霁》
169、《题都城南庄》
170、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
171、东风昨夜入帘帷,便觉深宫漏影迟。
172、(宋)朱熹
173、(唐)孟浩然
174、【唐】杜甫
17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176、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
177、春日宋代:朱熹
178、月夜唐代:刘方平
179、绝句(杜甫)
18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8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83、5、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