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诉建议

描写路边风景的诗句精选91句

时间:2024-08-05 17:28

1、南唐后主李煜,一个被囚禁半生的帝王,一个名垂青史的诗人。李煜的这首《浪淘沙》虽然表面上美的宛如梦境,实则一字一句皆是血泪之言。窗外是乍暖还寒的初春,绵绵细雨伴着李煜入眠。在梦中他又回到了过去,只有在梦中他才不是阶下之囚。梦醒时分,李煜依旧是他乡之客,独自面对着囚禁他的阁楼,独自面对着永远不回去的过往。悲欢荣辱,皆是命运使然。

2、“白衣卿相”柳永,他是婉约派的鼻祖之一,也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佳作。在此选取柳永的一首《玉蝴蝶》赏析。水风、蘋花、月露、梧叶,四个意象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王国维先生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柳永的这首词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理念,任何美丽的文字只要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情感蕴含其中。

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五代:冯延巳

4、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5、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6、野径风来阵阵香,名花未省植何方。

7、野花和香草,寂寞地生长在这关山路旁。柳树吐出金黄的丝条,黄莺儿那么早就在歌唱。我满怀惆怅,在香闺里暗自虚度时光。

8、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

9、《钗头凤·红酥手》宋代:陆游

10、一般路边垂柳的诗有很多,下面是一首经典的例子:

11、“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12、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3、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14、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辛弃疾

15、河堤小路,绕城而行,往来车辆如同穿梭一般,两岸绿柳成荫,许多高大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柳荫中,红绿相间,景色格外迷人。

16、——唐代韦庄《清平乐·野花芳草》

17、释义:野花和香草,寂寞地生长在这关山路旁。柳树吐出金黄的丝条,黄莺儿那么早就在歌唱。我满怀惆怅,在香闺里暗自虚度时光。

18、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宋代、秦观

19、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0、《琴台》

21、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2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五代、李煜

23、《春思》

24、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25、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26、轻摇柔舞翠影间,

27、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28、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9、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30、释义: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31、《江村即事》唐代:司空曙

32、我多么悔恨,解下罗带与你结成同心。如今独自靠着朱栏,思念多么深沉。睡梦中醒来,一弯斜月照着半个空床。小窗吹来的风,触动琴弦哀鸣作响。

3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代、温庭筠

34、表示无暇顾及路边美景的诗句举例如下:

3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6、“野径风来阵阵香,名花未省植何方。”

37、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38、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39、唐代:韦应物

40、——唐代韦应物《春思》

41、唐代:韦庄

42、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43、“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44、唐代:杜甫

4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代:李清照

46、白雾袅飞升嶂瀚,藤丹层染绘青峦。

47、《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

48、夜风清冷,碧叶凋零,在这深秋之夜,独登高楼,远方的路,远方的天涯海角,永远都看不到边际。若是能“望尽天涯路”,也就不必隔着迢迢的山水去寄上一封书信了。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堪称婉约派中的佳作,尤其是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堪称点睛之笔。梦中之人,所念之人,因为远隔千山万水,从而无从得知其身在何处。

49、远观如画景妍灿,近赏醉心情盎宽。

50、早上宫门打开仿佛将碧绿的树都凝住了,曾经陪鸳鹭听流莺得到叫声。

51、春风拂面柳丝弯,

52、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宋代、欧阳修

53、《野花》

54、在野外的小路上,传来阵阵芳香,不知道是什么名贵的花朵在什么地方种植。

55、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五代、李煜

56、秦观秦少游,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秦观虽是男儿身,笔下却多描写女子闺怨,风格委婉缠绵,清幽情浓,跟苏轼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秦观的这首《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尤其“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堪称人间绝句。飞花就是梦境,梦境总是美丽轻盈的,而心中的哀愁则总如这飘飞的细雨一样绵长。

57、与陆游、秦观这些命运多舛的诗人不同,张先一生富贵荣华,年少时他诗酒风流,相传张先八十岁年迈时还纳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妾。这首《天仙子》是张先的一首伤春之作,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最为传神。夜空中的云层裂开,皎月散漫清辉,在月光的照耀下,花儿摇曳着花影。但“风不定,人初静”,明天庭院中的小路应该会洒满斑驳的落英吧。

58、乡间路沿花璀绽,田园果树橘丰盘。

59、宋代:任希夷

60、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宋代、张先

61、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宋代、柳永

62、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

6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64、瓜香甘透随风转,蝶鹊甜馨舞蔓欢。

65、却思一卉何能尔,应是春原集众芳。

66、无限风光在眼前。

6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68、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688年-742年)。王之涣的诗歌清新脱俗,以写自然风光和感情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9、花开堪折直下难。

70、温庭筠是著名的“花间派”诗人,他以用词华丽、意境精美的风格著称。读温庭筠的诗,仿佛就是在赏画,一字一词一句都是华美的意境。也有很多人认为,“花间派”的诗词风格艳丽却少了几分真性情。温庭筠的这首《更漏子》则不然,“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通过描写点点滴滴的雨声来衬托无眠的夜晚,把心中的哀愁刻画的淋漓尽致。

71、却想不到有什么花朵能够做到,应该是原野上一堆花朵聚集在一起。

72、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73、冯延巳,他是一个天资很高的诗人,年少时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文学才华,于是冯延巳被封为太子伴读,陪伴太子李璟。冯延巳的这首词开头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深得李璟的喜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种瞬间的美丽只有诗人才能捕捉得到。平静无痕的江水,总透着一股淡薄不明的忧伤,在清风的徐徐吹拂下,终于从心底舒展开来。

7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5、“人生自古伤离别”,诗词中的惜别之情,颇为动人,也颇为美丽。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中把酒言欢,这本是人生快事,却又偏逢别离之时。“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笔者认为这一句堪称人间绝句。红尘万丈,人生自由痴情之人,这样的遗憾,这样的伤感似乎是与风月无关的。这样的感叹,仿佛是看透红尘后的顿悟,可又带着几分对悲欢离合的无奈。

76、“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77、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78、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7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80、开头的一个“恨”字,既体现了李煜对命运的质问,也体现了他内心的酸楚。可下半句“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却描绘了一幅浮华、浓丽的美景,跟李煜心中的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惜这样的美景只存在于李煜的回忆中,人生的悲愁苦乐,本来就是难以言说的。李煜哀叹自身命运之苦,也是芸芸众生之苦。

81、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8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代、晏殊

83、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84、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8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6、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87、一盏盏玉兰球型组合灯,将柏油路面照得水雾蒙蒙,行人稀少,偶尔有辆出租小汽车沙沙地驶过。

88、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89、《清平乐·野花芳草》

90、《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

91、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他笔下大多是金戈铁马、沙场血战的豪情壮志,这首《青玉案》是辛弃疾少有的婉约之作。如果没有辛弃疾,宋词也就没了风骨,全成了柔情蜜意的娘娘腔。这首词的上阙用词华丽,意境如画。下阙才是真正流传千秋的人间绝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群他千百度,是对人生理想的苦苦追寻,“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无欲无求,无悲无喜的清澈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