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2、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3、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4、“访兰两种味儿”是指兰花的两种不同的香气,也被称为“兰蕙之香”。
5、《题画兰》清-郑板桥
6、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7、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8、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唐·韩愈《幽兰操》译文: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
9、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10、《咏兰》南北朝-萧詧
11、幽兰赋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茎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从生。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茎受露而将低,香从风而自远。当此之时,丛兰正滋美,庭帏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12、兰花品格高雅!花淡清香而不俗!
13、其中,“蕙”指的是蕙兰,是兰花中的一种,其香气清幽,有一种淡淡的甜味,常常被用于制作香水和芳香剂。
14、在中国文化中,兰花被视为高雅、高贵、高洁的象征,常常被用于比喻女子的美貌和品德,也被用于文艺作品中的意象和描写。因此,“访兰两种味儿”也常常被用来比喻女子的两种不同的气质和品性。
15、译文: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路边长满兰叶的小路,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只是没有人间的清静,没有听到鸟儿的啼叫之声。
16、杨次公的这春兰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17、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18、译文: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19、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20、《春庄》唐-王勃
21、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22、兰花品格的谚语有哪些。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形容兰花菊花的句子
23、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24、而“兰”则指的是兰花中的其他品种,其香气则更为浓烈,有时带有一些苦涩或辛辣的味道,常常被用于中药或烹饪中。
25、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26、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27、《题杨次公春兰》北宋-苏轼
28、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29、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30、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31、上阕原文:
32、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北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33、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34、关于兰花,借物喻人的。
35、译文:连同茎叶折来的兰花聊可佩带,置入室中自然飘香,开花却不与其他花比赛拔髙枝节,含蕴着秀美的姿色在微霜里衰残。
36、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37、《卜算子·兰》宋-曹组
38、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