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
1、解析: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的固定格式一般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愿意虚心学习,勇于向他人请教,不认为问问题是丢脸的行为。
3、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
4、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文献知识、向比自已地位低,学问不如自已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辱。
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喜爱(跟“恶”wù相对)。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
7、这种品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重要的。
8、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9、这种思想认为知识无穷尽,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没自己高的人请教为耻。
11、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12、这种思想和习惯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提高自己,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这是论语一书中的句话。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风。一个人只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在学问上有扎扎实实的进步,所以孔子提倡这种学习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4、意思是: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15、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16、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8、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白话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赏析:《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19、“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20、(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1、好学:喜欢学习的人
22、“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发音:mǐnérhàoxué,bùchǐxiàwèn好学字贴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出 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词目:不耻下问 发音:bùchǐxiàwèn 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 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5、这种人不怕丢面子,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进步。
26、“敏而好学”是指一个人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学习的内容并且有求知欲望。他们很善于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人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是不断的。同时,“不耻下问”是指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或不好意思,而是勇于向别人请教,寻求帮助和指引。
27、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28、头脑灵敏而且喜欢学习,遇到不懂向他人学习,而不怕别耻笑。形容一个很重视学习,很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就问,不怕别人耻笑。
29、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原为名词的“耻”被活用,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下问)为耻”——将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的行为视为耻辱。
30、(2)敏:敏捷、勤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
31、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32、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