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的,属于借喻,借梨花喻雪。
2、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3、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4、隐喻[暗喻]
5、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怀瑾握瑜”比喻高尚美好的节操。
6、比喻的三个特点:
7、“长安”借代朝廷.(“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8、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9、反问的修辞手法。也是借喻。
10、《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1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12、比喻的形式
13、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14、借代和比喻的区别: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综上: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个大项,暗喻和借喻都包含于比喻之中。
15、。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16、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比喻的修辞,把下的雪花比成是梨花
17、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18、借喻:比喻之一。是直接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19、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20、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21、借喻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
22、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23、这句诗运用的是借喻的手法,千树万树梨花借喻大雪降到树上的美景,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类型,出现喻体(梨花)而不出现本体(梨花),即是借喻。借代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24、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25、明喻、隐喻(暗喻)、借喻
26、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27、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28、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29、语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0、“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31、这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两句写的是北国雪景,紧接着前面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的情形,这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就像是一夜春风吹来,漫山遍野的梨花盛开了。这一比喻新颖贴切,非常形象地绘出了北国的雪景,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寒冷的冬天似乎抹上了一层暖暖的春意,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3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3、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34、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35、所使用的喻体常见、易懂;比喻贴切:富含思想感情。
36、作用:借喻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37、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38、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