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2、第一首: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3、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4、《咏兰》南北朝-萧詧原文: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译文:连同茎叶折来的兰花聊可佩带,置入室中自然飘香,开花却不与其他花比赛拔髙枝节,含蕴着秀美的姿色在微霜里衰残。
5、《春庄》唐-王勃原文: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译文: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路边长满兰叶的小路,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只是没有人间的清静,没有听到鸟儿的啼叫之声。
6、出自:兰溪(在蕲州西)
7、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8、出自东晋陶渊明写的《饮酒·十七》。
9、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10、唐代·杜牧
11、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12、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13、丛丛蕙草水之涯,绿叶阴深半欲遮。
14、《卜算子·兰》宋-曹组原文: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译文: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15、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兰》
16、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
17、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8、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
19、形容兰花香的诗句,例如:“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日兰花雨发香。”
20、所以对联的意思是,居家有竹,主人就是个高风亮节谦虚有礼的不俗之人。后半句明显病句,跟上句不洽,没有兰花房间自然芬芳,显然排斥高洁的兰花,所以应该改为无兰室亦馨才对。这样下句意思就是,即使没有高洁的兰花陪伴,但凭借主人的修养,房间依然是高洁芬芳的格调。
21、出自唐朝李白写的《兰花诗》。
22、同样兰花象征高洁、典雅。
23、最是清风披拂处,一茎嫩玉九枝花兰花诗古风唐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24、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5、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
26、李清照赞美兰花的诗词有:减字木兰花
27、这首词写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热情挚着。全词写了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独特个性。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天真,爱美好胜的脾性。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28、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因为竹子的中间是空的,象征人虚怀若谷的品格的意义,竹子还有对人高风亮节的品德象征,主要是竹子的生长外观上,竹杠一节一节的,很有条理。
29、第二首: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30、《题画兰》清-郑板桥原文: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31、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32、《咏幽兰》
33、《题杨次公春兰》北宋-苏轼原文: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杨次公的这春兰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34、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35、(宋·苏轼)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
36、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