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诉建议

兰亭集序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41句文案】

时间:2024-08-24 16:38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兰亭古刹今犹在,回首斜阳又惘然。

5、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兰亭集序》读后感: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9、兰亭今犹在的意思是现在依然还在。

10、流水带诗看次第,轻衫携韵仿仙贤。

1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就是感慨时间流逝飞快。

12、兰亭集序》也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但可贵的是王羲之虽出生高门,为东晋名士,却没有像那些“名士”一样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他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哀叹中懂得了人生要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在世要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可以这样说,王羲之对流逝的岁月如此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着的反映,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最好见证。

13、王羲之借《兰亭集序》写出世人性情与人生的异中之同,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他对人生的痛惜,对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加以批判,其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该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14、苏轼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他的思想跟王羲之相比要复杂得多,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儒家政治思想成就了他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理想;佛老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豁达、超然;道家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带给他严重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1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6、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17、平沙岸阔行人少,野渡舟横细柳绵。

18、犹在意思是哪怕经历过很长时间,这件事情依然能够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好好的去体验这个世界之中不同的东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踏实,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幸福,只有这样到最后的时候,才能够得到一个更加美好的结果,整个人才能够变得更加的开心。

19、今犹在的意思是说如今它仍然存在的,没有消失意思。

20、《兰亭序》这幅巨作出自书法大师王羲之的手中,整幅内容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畅快无比。又让人悠然涕下,感慨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21、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22、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23、叩问目的不同

24、《赤壁赋》说理十分形象,作者把他对人生的见解隐含在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里,始终围绕着江水和明月这两个具体的意象展开话题,借助对比、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自己与凡夫俗子无别,只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形象地写出了常人承受不了人生短暂、无常的打击的痛苦之情;“客亦知未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借江水与明月形象地阐明了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

25、薄雨微寒二月天,鹅黄初染袅含烟。

26、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高呼:“死生亦大矣”,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叹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个朝代的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着生命的意识,探讨着生命的现象,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但两位作者的对生命的思辩意识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尝试分析之。

27、“今犹在”的意思是如今仍在,出自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在世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秦始皇统一七国打下那么大的基业,最后还不是死了”。

28、在两篇文章中王羲之和苏轼都阐明了生命之理,但他们的说理方式不一样。

29、苏轼借《赤壁赋》宣扬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告诉世人不要把生命绝对化,而应该从多角度看待生命。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豁达、乐观、随缘、闲适的精神状态,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

30、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也谈到了人生短暂的问题,“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没有在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之中一蹶不起,而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隐含着他的生命态度,即:不必对生命的流逝作无谓的哀叹,而应该处在顺境时“兼济天下”,处在逆境时“独善其身”,豁达、超脱地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最好的生命方式。可见,苏轼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矛盾的,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31、《兰亭集序》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3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3、《兰亭集序》说理比较直白,谈到是人的归宿时,作者就直呼:“终期于尽”;谈到死生是人的大事时,作者就高喊:“死生亦大矣”;他不同意庄子的“齐死生,等彭殇”的生死观,就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直白的说理方式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5、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6、思辩内涵不相同

37、兰亭今犹在说明事过境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岁月匆匆催人老,然而过了那么多年,兰亭依然还是站立在那里,兰亭依然是兰亭,然而现在的我们早已不再是当时的自己。

38、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是东晋,当时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这个时代却又无能改变它,于是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39、《赤壁赋》读后感:

40、表达方式不同

41、《兰亭序》不仅文好,字更是无与伦比。在这个世界上喜欢书法的人,以及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名字。他的书法是世界人们公认的好,并且也是受后人最喜爱模仿的对象。后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可谓是晚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